健康园地

       假期余额不足,但仍有不少学生还没做好迎接新学期的心理准备,再加上假期无忧无虑的生活、开学后紧张的学习形成反差,常常导致孩子情绪低落、心烦意乱、无缘无故发脾气,严重时可能出现失眠、头痛、胃痛等身体不适,这些症状被归因于“开学焦虑”。

       其实,对新学期感到焦虑的不止学生,还有相当一部分一线教师,尤其是新老师、正在经历职业倦怠的老师,在开学前往往感到心理压力倍增。下面这一份实用攻略,希望对各位老师、家长有所帮助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教师篇

1. 给自己准备一份开学礼物

       一本精美的笔记本、一盆漂亮的绿植,哪怕一个相框、一个靠垫,都能让办公室焕然一新。在看惯了的工作环境中增添一些新意,能让你的心情更美丽,一扫繁琐的开学筹备工作所造成的烦闷与焦躁,同时也给自己和同事创造一种开学的“仪式感”,让大家能够精神抖擞地迎接新学期新气象。

2. 调整作息时间

       每当假期结束,不仅学生们跟不上紧张的学习节奏,课堂上难以保持注意力,不少老师也难以调整状态、进入教学节奏,几节课下来难免有些疲倦。所以,开学前一周就要调整好作息时间,坚持每天早睡早起,将紊乱的生物钟调整过来,开学后才能更快适应“工作时间表”,让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。

3. 重拾专业阅读

       难得的假期让很多老师终于感受到“回归”生活的滋味,自己终于有时间买菜做饭,有时间陪孩子一起玩游戏,有时间逛街逛公园……可“一不小心”就把书给落下了。其实,专业阅读能够有效缓解教师的焦虑,从阅读中追寻教育的意义,寻找方向和策略,化解焦虑和烦恼。

       如果时间充足,不妨读点教育名家传记,汲取他们的专业成长经验,让自己在新学期不迷茫、有方向,重燃内心教育的热情。读和自己消化能力相匹配的书,让自己有手不释卷的状态。这些书最好是既有情怀、又干货满满的教育类书籍。如果没有整时段,即使是碎片化阅读也不无裨益。如,阅读教育政策解读、教学技巧解读、名师专访类文章,了解前沿动态,增长专业知识。

4. 制定开学工作计划及清单

       提前制定新学期工作计划、开学第一周工作清单,做到心中有谱,自然就少了焦虑。教师制定工作计划时,首先应该对上一学期的工作进行回顾总结,思考自己过去在哪些方面做得较为扎实、有效,哪些方面存在明显问题,由此设计问题解决策略。

       除了自我分析,老师还需考虑学生、家长、学校、其他科任教师的需求,制定切合班级实情的班级管理计划和学科教学计划。如本学期教学要突破什么、创新什么、教研要有什么样的成果、学生成绩得到多大程度的提高……既有方向,又有具体步骤,教师对工作将更有把握,开学就能够迅速进入状态,工作也很容易步入正轨,焦虑情绪会很快得到缓解。

5. 提前备课

       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,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。只有备得深,才讲得透、析得准、练得精。开学杂事繁多,一定会挤压教学准备的时间,因此提前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。所以从现在起,老师们最好超前备一到两周的课程,尤其是青年教师更要注意备好开学第一课,争取新学期有一个好的开端。

6. 巧用积极心理暗示克服恐惧

       随着假期余额吃紧,不少老师的“开学恐惧症”卷土重来:恐惧课堂,恐惧检查评比,恐惧返校的“神兽”,恐惧家长,恐惧考试,恐惧同事,甚至恐惧“不那么能干的”自己。

       教师对开学有恐惧心理是正常的。因为学校是社会的晴雨表,社会内卷程度加深、矛盾激化,由此引发学生心理健康、家校沟通、教师职业倦怠等诸多问题,导致教师对自身专业能力产生怀疑。

       但是,有教育情怀、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,不会任由恐惧将自己吞没,而是会不断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,从教书育人的理想中重拾工作热情。不妨想想:开学后,生活将会变得更规律了;假期那么多的见闻可以分享了。

7. 回忆教育生活中的“小确幸”

       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、孕育理想的事业,“教育须有信仰,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,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”。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,付出巨大的体力和精力,却不一定能获得与之相匹配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,如果没有一定的教育信仰,这条路只会越走越窄。

       投入新学期的高强度工作之前,老师们不妨多去回忆在以往教育生活中收获的那些“小确幸”,比如来自家长的微信问候、学生作文中对你一句赞美、班上“捣蛋包”的点滴进步……让一个个美好回忆的片段,唤醒职业幸福感,再一次坚实教育信仰,让自己想走进校园,想迈进教室,想贴近学生。

8. 适当遗忘也是一种策略

       有时候,遗忘比回忆更有力量。新学期,教师可以适当忘掉上学期已取得的成绩,如优秀教师评比、教学成绩第一,因为这些过往的荣誉,反而有可能成为新学期的工作压力,造成害怕失败的心境。另一方面,教师也可以尝试忘掉过去工作中的烦恼,如学生的调皮、同事间的矛盾,避免自己产生畏难情绪。

甩掉包袱,忘掉过去的成绩和烦恼,让工作从“空白”开始,也许会更有利于新工作的展开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家长篇

1. 共情孩子的抵触情绪

       所谓“万事开头难”,孩子在新学期开始初期感受到的压力是最大的,此时也正是需要他鼓起信心、鼓起勇气,迈出第一步的时候。很多时候,当孩子跟家长抱怨“不想上学”,并不意味着孩子真的想逃学,他只是想让你了解他的心情,共情他的痛苦,陪他一起走出焦虑。所以回应开学焦虑,第一步是要理解孩子的抵触情绪,对他的情绪表示认同,愿意询问、倾听、疏导,给他一点调整状态的时间与空间。

2. 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

       家长可与孩子一同拟定新学期计划,在商讨中完成从假期到开学的“频道转换”。计划内容可以包括新学期要读哪些书籍、以谁为标杆、需要重点提高哪些学科成绩、家长怎样配合等,帮助孩子重新建立学习动机,树立面对新学期学习生活的信心,积极探索应对学习压力、学习任务的有效方法。家长也不妨制定自己的家庭教育计划,挑选书籍与孩子一起阅读,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人文素养,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。

3. 为孩子树立健康的成绩观

       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,往往更加追求完美,在更高的自我期待下,默默背负起更沉重的学习压力。临近开学,这样的孩子可能会呈现一种后悔的心态,担心假期里学得不够多,成绩会被其他同学比下去,加剧焦虑情绪。此时家长要注意正面引导,谈到学习成绩时以支持、鼓励为主,切忌给孩子施加更多压力。更重要的是,家长要不断引导孩子树立健康的考试观、成绩观,让他们相信成绩不能代表一切,一次考试“失败”了也并不可怕。

4. 引导孩子调整作息

       为了让孩子逐渐回到学校的生活节奏,家长可以在假期后期,即开学前十天到一周,保持家中作息安排与上学时一致,包括就寝时间、起床时间、就餐时间、运动时间、学习时间,尤其要注意控制好娱乐时间。引导孩子制定一个和校园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表,敦促孩子早睡早起、按时就餐、适当增加运动,通过调整生物钟,逐步改变心理上的不适应。建立规律的作息,看似是一件小事,但本质上是在增强孩子对生活的掌控感,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与能力,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,从而有效减轻因新学期的“不确定性”而产生的焦虑感。

5. 帮助孩子融入学校社交圈

       孩子在学校要面对的不是只有学习,还有同学关系、师生关系。进入新学期,孩子很可能要面对新班级、新老师、新同学,由于“失去归属感”而心生恐惧。

还有些孩子,不愿开学的理由很简单:学校里没有要好的朋友,融不进其他同学的“小圈子”,校园生活是孤独的。面对这种情况,家长要引起重视,与学校老师充分沟通,搞清楚孩子为什么在学校社交生活中遇到障碍。是性格过于内向?行为习惯不够礼貌?与其他孩子没有共同话题?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,帮助孩子提升人际交往能力。例如,给内向的孩子创设更多社交情境,多带他参加聚会和户外活动,让他在熟悉、放松的环境下学习与同龄人相处,慢慢打开心扉。

转自:青少年心理与教育